水处理指标异常 - 总氮异常/超标(深度解说)

作者:管理员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04 13:33:08 联系电话: 浏览次数:64

总氮达标排放是也一项污水厂的基本要求。然而,实际生产过程中,出水总氮超标是极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。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导致总氮异常的常见因素及对应的解决策略,减少背锅情况出现。

那咱们先回顾一下总氮的去除原理,建议可结合前期发的《TN深度解说》同步阅读。

TN 的去除原理

总氮的去除是去除它里面包含的氮元素,所以氮元素的去除就会伴随总氮的下降。

回顾:(总氮=有机氮+无机氮)(无机氮=氨氮+亚硝酸盐氮+硝酸盐氮)

有机氮去除:微生物通过氨化作用,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,然后再利用硝化作用将氨氮去除。

氨氮去除:在好氧条件下,亚硝酸菌首先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氮,接着硝酸菌再将亚硝酸盐氮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氮,这个过程被称为硝化作用。那氨氮就去除了,只剩下硝酸盐氮待处理。

注:咱平时听到的硝化菌就是亚硝酸菌+硝酸菌的统称

硝酸盐氮去除:在缺氧条件下,反硝化细菌利用碳源将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,从而从水中逸出,实现硝酸盐氮的去除。

逻辑:总氮 =(有机氮+氨氮+亚硝酸盐氮+硝酸盐氮)每降低里面的任何一个元素指标都是在相应的降低总氮。

转化过程: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→亚硝酸盐氮→氮气(能不能理解总氮怎么去除了?)

回忆小知识

硝化过程: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(在好氧池里进行)

反硝化过程:硝酸盐氮→亚硝酸盐氮→氮气(在缺氧池里进行)

下面我们把超标情况分析分为进水问题及工艺控制问题两块来分析。

进水水质

进水有机氮比例高

当进水有机氮占总氮比例过高时,咱刚刚去除原理也看到了,有机氮转化到氮气,一个是开头,一个是结尾,微生物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的代谢步骤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,再进一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。若处理系统不能适应这种高有机氮负荷,就会导致总氮去除不彻底。

解决办法:在前端增加水解酸化池,通过水解酸化菌将大分子有机氮分解为小分子的氨氮,提高后续生物处理的可生化性。同时,优化生物处理工艺,延长水力停留时间,使微生物有足够时间进行有机氮的转化和总氮的去除,说白了就是降低进水量,水量停留时间自然就长,如果没有水解酸化池,可以适当降低外回流比,针对性延长厌氧池的停留时间。

进水氮负荷冲击

工业废水排放规律不稳定或集中排放,可能使污水厂进水氮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,超出生物处理系统的承受能力。微生物在高氮负荷冲击下,代谢功能紊乱,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都会受到抑制。

解决办法:在污水厂内设置调节池,对进水水质和水量进行均衡调节,缓冲氮负荷冲击。实时监测进水总氮,氨氮浓度,当浓度过高时,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应对。如果超标特别严重,紧急调用应急池。

进水水量冲击

暴雨、排水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进水水量突然大幅增加,污水在处理构筑物内的停留时间缩短,也就是水力停留时间变短,使得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反应时间不足,总氮无法充分去除。

解决办法:使用调节池,在水量冲击发生时,可适当调整提升泵的运行频率,控制进入处理系统的水量。没有调节池的可调用应急池。同时,优化处理工艺的运行参数,如提高污泥浓度,以增强系统对高水量的适应能力。

进水有毒有害物质

污水中若含有重金属、农药、酚类等有毒有害物质,会抑制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,阻碍微生物的生长、繁殖和代谢,进而影响总氮的去除效果。

解决办法:和处理氮负荷冲击类式。

工艺运行参数

溶解氧控制不当

在硝化阶段,溶解氧需维持在 2 - 4mg/L,若溶解氧太低,硝化细菌的活性会受到抑制,氨氮不能完全转化为硝态氮。而在反硝化阶段,溶解氧应控制在 0.5mg/L 以下,实际情况基本在0.2-0.3mg/L,过高的溶解氧会使反硝化细菌优先利用氧气进行代谢,无法有效还原硝态氮。整个过程可理解为氮元素不去除,总氮就下降不了。

解决办法:实时监测曝气池和缺氧区的溶解氧浓度。根据不同处理阶段的需求,精确控制溶解氧水平,满足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需要。

污泥龄不合适

污泥龄过短,硝化细菌无法在系统内充分富集,导致硝化能力不足,氨氮去除效果不佳,污泥龄过长,污泥会出现老化现象,微生物活性降低,对总氮的去除能力也会下降。

解决办法:适当延长污泥龄,但要注意防止污泥老化。定期监测污泥的性能指标,如SV30、SVI等,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排泥量。具体可查看《SV30深度解说》《SRT深度解说》

内回流比不合理

原因:内回流的作用是将好氧区的硝态氮回流至缺氧区进行反硝化。内回流比过低,缺氧区硝态氮供应不足,反硝化反应不充分,好氧区硝态氮积累。内回流比过高,会携带过多溶解氧至缺氧区,破坏缺氧环境,抑制反硝化细菌活性。

解决办法:可通过经验公式确定内回流比,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比值。一般内回流比可控制在 200% - 400%。具体可查看《回流比深度解说》

外回流比不合理

外回流主要是维持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浓度。外回流比过低,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不足,微生物数量有限,影响处理效果。外回流比过高,则可能导致污泥的过度循环,影响污泥活性,还会导致水力停留时间缩短。

解决办法:可通过经验公式确定外回流比,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比值。一般可控制在20% - 100%。具体可查看《回流比深度解说》

碳源不足

反硝化过程需要碳源为反硝化细菌提供电子供体,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。当碳氮比 C/N 低于 3 时,碳源严重不足,反硝化细菌缺乏能量来源,无法有效完成脱氮过程。

解决办法:当碳源不足时,可投加甲醇、乙酸钠、葡萄糖等易生物降解的碳源。可通过经验公式确定投加量,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投加量。C/N控制在 4-6,投加点一般选择在缺氧区前端。具体可查看《碳源投加深度解说》

有机氮去除低

污水中部分有机氮结构复杂,难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和分解。若处理工艺中缺乏有效的水解酸化或预处理步骤,有机氮无法转化为可被后续处理单元有效处理的形态,就会导致有机氮在出水中残留,有机氮无法下降,那总氮随之也无法下降。

解决办法:在前端增设水解酸化池或预处理单元,利用水解酸化菌将复杂的有机氮分解为简单的氨氮等形态,提高有机氮的可生化性。如果没有水解酸化池,可以适当降低外回流比,针对性延长厌氧池的停留时间

温度

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对温度较为敏感。适宜硝化细菌生长的温度一般在 15 - 30℃,当水温低于 15℃时,硝化细菌活性显著降低,硝化反应速率减慢。反硝化细菌适宜生长温度在 20 - 40℃,当水温低于 15℃ 时同样会影响反硝化效果。

解决办法:对于温度较低的地区或季节,可适当增加曝气和污泥浓度。

pH 值

硝化反应适宜的 pH 值范围通常在 7.0-8.0,反硝化反应的适宜 pH 值在 7.0-7.5 值超出这个范围,pH 值超出这个范围,会影响微生物体活性,进而影响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进行,导致出水总氮异常。

解决办法:因为硝化是耗碱环节,求稳可控制在7.5-8.5,对于 pH 值的调节,可在进水口或反应池中投加适量的酸或碱,如盐酸、氢氧化钠等,将 pH 值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。但要注意投加量的控制,避免突跃现象。

污泥负荷

污泥负荷过高,微生物代谢速率过快,会导致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,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,同时也会影响硝化和反硝化效果。污泥负荷过低,微生物生长缓慢,系统处理能力下降,总氮去除效率降低。

解决办法:根据处理工艺和进水水质,通过调整污泥浓度和进水水量,将污泥负荷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。具体可查看《F/M深度解说》

反硝化速率

反硝化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,这是一个异常的大方向,总氮的异常还是大概率是硝态氮去除率下降的原因,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有人问,为什么氨氮那么低,总氮那么高的原因。如碳源种类和浓度、温度、pH 值、溶解氧等。当这些因素不能满足反硝化细菌的需求时,反硝化速率降低,导致硝态氮不能及时转化为氮气排出,造成出水总氮超标。